作品著作資訊
原文標題:SCP-2747 - As below, so above
翻譯標題:SCP-2747 - 正如其下,其上亦然
作者:
minmin
譯者:
vomiter
SCP-2747實例之一:電台司令的《I/O》專輯封面
項目編號: SCP-2747
項目等級: Euclid Keter
威脅等級: 綠色 ● 黑色 ●
特殊收容措施: 基金會看門狗演算法將被用以監控線上與印刷媒體中是否出現足以代表SCP-2747陽性的關鍵詞句。所有符合的對象都將在標記後呈報給分析部門,由該部門對SCP-2747的顯現做進一步確認。一旦確定陽性,所有受影響的媒體應根據基金會標準媒體更動措施(912-A「模糊地帶」、934-A「貼標籤」)做適當的改正。
利用本地運算資源對SCP-2747進行控制下的觀察以隨機產生帶有各種複雜性與嵌套級別的敘事結構。同時利用基金會媒體解構分析/統合分析軟體生成對上述敘事結構在各種抽象程度下的描述。上述程序的產物將被用於定期的資料不連貫性篩檢以檢驗SCP-2747的徵象。所有生成的敘事中若包含這類不連貫性將被標記為SCP-2747實例,且其生成的條件狀態也會被標記為「致SCP-2747原」。在足夠龐大的樣本量下對SCP-2747邊界條件的辨識與測繪即可獲得所需的清晰程度。
此外,基金會應隨時更新一份記有七千名創作者的觀察名單。利用上文提及的分析/統合分析軟體隨時監控名單上觀察對象的個別作品是否出現SCP-2747。為了改良對多層嵌套虛構作品中顯現的觀察解析度與廣度,這份觀察名單的主要收錄對象應是那些偏好創作含有後設虛構內容(例如「連環嵌套手法」以及故事中的故事)的個人、團體或組織。可以為此對這些創作者進行資助或暗中影響。
代號「清晰聖杯」的成果將被記錄在當前文件的附錄B中。
描述: SCP-2747是一項會出現在印刷與線上媒體中的現象,它會導致討論虛構作品的專門平台上開始提及一些並不存在的虛構作品。儘管該作品並不存在,仍會發現與該作品相關的文章、貼文、評論以及其他關聯的二次創作都將該對象視為真實存在的作品。該不存在的虛構作品會被不同的人物以不同形式提及,從論壇發文中的相關短文到一整篇以該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都有可能出現。
在受SCP-2747影響的媒體中經常可以發現對該虛構作品的描述、截圖、實體副本的照片以及文本摘錄。這些描述彼此之間互相無矛盾,且已證實藉由SCP-2747生成的二次創作中對原作的描述可以對其完整片段進行重建。產生SCP-2747的虛構媒體作品已收錄於下文中(參見附錄A)。
有機會從這些受影響的資料追溯到實際存在的人物;然而即使在脅迫下,上述人士依然全都否認曾寫下受影響的資料,且完全否認其中提及的虛構作品存在。
SCP-2747從未被當場記錄;迄今為止所有觀察到的實例都是事後紀錄。紀錄中不存在2008年1月以前的實例。但其原因仍然不明。 符合在附錄B中記載的超形上學觀測。
分析部門當前的假設認為SCP-2747可以說明世界上存在一種自然發生的anafabula或稱逆敘事:一套互相依存的符號、象徵與敘素,當一個虛構結構內堆積足量這類事物將導致相互湮滅。由於其異常本質,不可能對逆敘事進行第一手重建,但第二手及第三手敘述已由觀察程序代號「清晰聖杯」生成並記錄於下文(見附錄B)。它的影響可以穿透多重嵌套的敘事層,也就是說:如果嵌套於一個敘事中的後設敘事包含了逆敘事,則該後設敘事會從原本的敘事中消失,之後該敘事也會從我們的現實中消失。對這一逆敘事的關鍵識別碼是它在發生SCP-2747的世界觀內總是表現為反派或受厭恨的對象,這有可能是因為它固有的敘素讓它在被描述為外來者的同時卻又具備令其它元素向它聚攏的特性。
更新:以上提及的假設已被證實為SCP-2747的工作模型。詳細請參考附錄B。
更新:以下程序將在觀察程序代號「清晰聖杯」成功完結之後啟動(見附錄B)。
- 不可讓附錄B概述的逆敘事性質出現在真實世界中,無論其顯現是刻意引發的或者自然現象。任何物體、人物或事件如果在相似程度閾值超過顯著水準α,則應以任何可能的方式進行更動。
- 對SCP-2747相關資訊(特別是附錄B當中記載的內容)應被嚴格限制僅供2747第4級與分析部門第3級的職員閱覽。
- 基於超形上學的啟示以及如附錄B中所述SCP-2747固有的不可收容性,本項目將被立即分類為Keter。
附錄A: SCP-2747發生案例的部分列表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螺旋尖點》(西班牙語:Punta de la espira)
媒體類型: 短篇故事
發生規模: 在 http://es.wikipedia.org上 有17篇條目受到創建與編輯。
作品簡述: 《螺旋尖點》(原標題意為「螺旋/尖塔的頂端」)顯然是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1951年著的短篇故事。故事描述無名的主角順河流航向一座荒涼的「漆黑且帶有尖角的」山,去向一名未詳細提及的收件人遞送禮物。旅途艱險困難。他在結局時力竭而死且他似乎沒有比啟程時更靠近他的目的地。整個故事詳細描述了那座山,反覆出現的比喻接連暗示著那如果不是眾神的居所那就是惡魔般的存在。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標題》(日文:『タイトル』)
媒體類型: 動畫電影
發生規模: 在 http://www.tvtropes.org 有1個頁面被創建,在從「絕望的事件視界」到「預兆」以及「你在說什麼,這難道不是嗑藥的時候寫出來的嗎?」等橋段整理頁面出現了55筆編輯紀錄。
作品簡述: 《標題》似乎是今敏去世前不久執導的動畫電影。根據描述,它是一部心理驚悚片,內容記述一名女性漫畫家掙扎著試圖在緊迫的截稿日前完成並發布她的處女作。在她受壓力所苦的同時,一切事物的境界變得模糊,然後她開始看見幻覺。電影結局時觀眾仍無法確信究竟她是成功達成了目標還是屈服於自身的軟弱。一如今敏的風格,該動畫被描述為細緻且千變萬化有時又十分令人不安;其中有一幕描繪了主角的身體被她公寓裡的影子抓住——在「幻想成真」的橋段整理中被描述為她創作能力瓶頸的具現化——而那些影子最終將她吞噬殆盡。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我不存在的Sister》(英文:No Sister of Mine)
媒體類型: 電子遊戲
發生規模: 在 http://forums.somethingawful.com 上出現77條相關討論串,各別帶有3則到103則留言回覆。大部分用戶是該社群(Something Awful;萬物吐槽論壇)的高級成員。
作品簡述: 《我不存在的Sister》應該是一款奇幻恐怖類型的回合制角色扮演電子遊戲,為Poakahan2005年在任天堂Gamecube上發行的作品。根據遊戲評價者的說法,玩家會操縱一個包含六個無名角色的隊伍探索一個已毀滅的王國並試圖尋找他們走散的同伴 "Sister"(可能指姊姊、妹妹或者教會修女)。它受到廣泛評論者的劇烈批評,許多批評針對的是其充滿Bug的戰鬥系統、不連貫的對話內容、似乎未完成的美術圖案、重複播放「讓人想吐」或「引發頭痛」的音樂,還有遊戲本身不可能通關等問題。該遊戲的NPC持續提及一本「滿布荊棘的碳黑書典」可以讓閱讀者獲得強大力量或釋放惡毒的詛咒;大部分評論者推測最終任務需要玩家回到遊戲先前的地圖利用新學會的技能去取得書典的碎片。然而評論者一致的宣稱他們一個碎片都找不到。其中一名評論者甚至表示遊戲的代碼中從一開始就不存在這些物品。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百足之蟲維基站》(英文:The Scolipendra Wiki)
媒體類型: 共同創作
發生規模: 在 http://www.fanfiction.net 上出現49篇同人創作(字數範圍從343到2,401),各別都帶有1到6則留言回覆。
作品簡述: 《百足之蟲維基站》推測是一個的線上共同創作的恐怖、陰謀論以及怪異類別世界觀。它似乎被架設在某種維基網站上,但其網址從未被提及。《百足之蟲》的確切性質很難確定,因為各種同人創作的故事線與角色詮釋都大相逕庭,且在引入其它架空宇宙設定後變得更加複雜。已知的是它的故事中有七名角色在一系列領域中漫遊,回收並保管各種擁有超自然或異常性質的物品。其中一項物品在所有寫成的故事中都有很大的出場比例:一個七邊形的黑曜石徽章,據說只要輕輕一碰就能毀滅任何物品、人類或抽象概念。主角們似乎對其很有興趣,反覆嘗試著要取得這項物品;然而它似乎被一名邪惡的無名反派持有。有數份作品反覆暗示了該反派的存在,但他從未正式登場。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I/O》
媒體類型: 音樂專輯
發生規模: 14個著名出版物上的評論專欄,其中包含《新孟買時代》、《音叉》與《洛杉磯翻面唱片》。
作品簡述: 《I/O》根據描述是目前停止活動的英文搖滾樂團「電台司令」發行的第九張錄音專輯。它共收錄6個音軌,總時長34分18秒。大部分音軌都是將電台司令以往專輯經過電子特效加工後加上些許傳統樂器與人聲的作品。該專輯收獲的回響似乎相當正面,然而《音叉》的潔西卡 · 葛林只給出平均7.0的分數。該專輯被提及用獨特的摩擦聲在雙聲道殘響效果下疊加到主唱湯姆 · 約克的歌聲上作為其音樂主題,實際案例之一是高爾山 · 安尼魯德在《新孟買時代》中認為該專輯的核心思想是「孤立與啟發的螺旋……在非常個人的層面迴響,不斷顫動的創作者精神核心」。安尼魯德同時還指出其歌詞與自殺及自殘相關,只不過被包裝在一系列隱晦的比喻中:《I/O》「完全不忌諱擺弄自我厭恨與自我貶低的概念——然而整體專輯似乎表現不盡人意,它只是不斷隔靴搔癢而沒有真的觸及令人不安的核心。」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馬維紐:針對內層空間移行的形上學論述,以及埃里卡的王國,其名為黑暗帶來光明,以及進一部的相關神學解釋》(英文:Mavigne, Or: A Treatise On The Metaphysics Of Inner Space Travel, And The Kingdom Of Erikaar, Whose Name Is Darkness Made Light, And Further Theological Expositions Thereof)
媒體類型: 小說
發生規模: 一星期內在各類文學批評學術期刊上出現7篇相關文章,作者均為著名學者。
作品簡述: 《馬維紐》根據描述是2014年在麗莎拜爾 · 亞伯拉罕家中發現的一份手稿,並附有炭筆插圖。亞伯拉罕似乎是一名隱姓埋名的作家以及藝術家,在南非的布隆方丹有技職工作,並曾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馬維紐》是以阿富汗語寫成的嵌套敘事小說,該書假稱其內容出自一名十七世紀的荷蘭神祕學家之手。小說記敘該神秘學家——只知道其名為瑪斯——在他所看見的幻象中學習地球內部構造的旅程。在小說的開頭,瑪斯夢見一個自知為夢境實體的超自然存在,它非常感謝瑪斯讓它得以成為實際存在之物。作為交換,它承諾讓瑪斯窺探地球的奧秘。然而有形的瑪斯無法穿過地面,於是那個存在決定簡單的敘寫這段旅程。它談及六個彼此分隔的領域,從財寶與礦物的世界一直到光與聲音的無形平面。在這六大領域之外又有一道境界,這次是一個冰冷寂靜的空間,在其描述中是為地球的核心;它還來不及詳細解釋,瑪斯就醒來而夢境也在此中斷。
被提及的不存在之作品: 《ex lux》
媒體類型: 互動小說
發生規模: 在七個不同的小說評論部落格中被深度考究,以及在一篇關於實驗性敘事型態的時代雜誌文章中被提及。其標題也出現在175條推特貼文中,這些推文大部分將它推舉為一部值得更高評價的有趣互動小說作品。
作品簡述: 《ex lux》似乎是一部混和英文、加泰隆尼亞文與西班牙文的懸疑類互動式小說作品。它包含六名角色視角下的書信體文本以及一個來源不明的意識流敘事。讀者來回穿梭在這七條故事線中,尋找兇手(們)的蛛絲馬跡;敘事最終收束到一場雷雨中的路旁餐館,然後角色們會交換彼此的故事。至此,其生成的敘事結構已經無法以單純的戲中戲或內含故事的故事來確切描述,因為內層的故事最終開始互相交織,於是較後期的故事為更早敘述的故事帶來新發現,或者故事本身在繞了一段遠路之後連結到更早的敘事文本。有一些時間點,角色們會試圖從一名被稱為「陌生人」的不在場人物所提供的證詞中找尋線索。兇手(們)與受害者(們)的身分從未被揭露,整個故事也沒有一個通用的結局。
附錄B: 代號「清晰聖杯」提供的觀察與結論
page revision: 16, 最後編輯於: 12 Dec 2021 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