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http://ah-sandbox.wikidot.com/component:collapsible-sidebar-x1 */
#top-bar .open-menu a {
position: fixed;
top: 0.5em;
left: 0.5em;
z-index: 5;
font-family: 'Nanum Gothic', san-serif;
font-size: 30px;
font-weight: 700;
width: 30px;
height: 30px;
line-height: 0.9em;
text-align: center;
border: 0.2em solid #888;
background-color: #fff;
border-radius: 3em;
color: #888;
}
@media (min-width: 768px) {
#top-bar .mobile-top-bar {
display: block;
}
#top-bar .mobile-top-bar li {
display: none;
}
#main-content {
max-width: 708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0;
transition: max-width 0.2s ease-in-out;
}
#side-bar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20em;
width: 17.75em;
height: 100%;
margin: 0;
overflow-y: auto;
z-index: 10;
padding: 1em 1em 0 1em;
background-color: rgba(0,0,0,0.1);
transition: left 0.4s ease-in-out;
scrollbar-width: thin;
}
#side-bar:target {
left: 0;
}
#side-bar:focus-within:not(:target) {
left: 0;
}
#side-bar:target .close-menu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fixed;
width: 100%;
height: 100%;
top: 0;
left: 0;
margin-left: 19.75em;
opacity: 0;
z-index: -1;
visibility: visible;
}
#side-bar:not(:target) .close-menu { display: none; }
#top-bar .open-menu a: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 FIREFOX-SPECIFIC COMPATIBILITY METHOD */
@supports (-moz-appearance:none) {
#top-bar .open-menu a {
pointer-events: none;
}
#side-bar:not(:target) .close-menu {
display: block;
pointer-events: none;
user-select: none;
}
/* This pseudo-element is meant to overlay the regular sidebar button
so the fixed positioning (top, left, right and/or bottom) has to match */
#side-bar .close-menu::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fixed;
z-index: 5;
display: block;
top: 0.5em;
left: 0.5em;
border: 0.2em solid transparent;
width: 30px;
height: 30px;
font-size: 30px;
line-height: 0.9em;
pointer-events: all;
cursor: pointer;
}
#side-bar:focus-within {
left: 0;
}
#side-bar:focus-within .close-menu::before {
pointer-events: none;
}
}
}
作品著作資訊
作者:
SamScript
篇名:《太平洋異常民族誌:西加走灣篇》摘錄:諸島物語
圖片授權 Image Credit:本文中所使用的圖片《西加走灣諸島地圖》、各部落紋章皆由頁面作者
SamScript 原創,並應以 CC BY-SA 3.0 方式分享 The image "Map of Sikacawan Islands" and symbols of different Sikacawan tribes are originally created by
SamScript and should be spread under CC BY-SA 3.0 License.
聲明:本文件中的「番人/蕃人」、「番社」等字樣,為原始文本的翻譯後結果;為尊重原始作者之立場而予以保留,無不敬之意。
閱覽系統管理員 Kikun.aic 的提醒
本文為 1938 年 IJAMEA 出版品《太平洋異常民族誌》〈西加走灣篇〉的摘錄,回收自 IJAMEA 辦公室與流浪者圖書館。若欲調整顯示內容,請告知閱覽系統管理員 Kikun.aic 。
文獻中的西加走灣語拼音由基金會員工 Alofay Dingos 博士與張柯宙博士
參考現行台灣教育部規定之阿美語拼音進行還原。
《西加走灣群島地圖》,由礫間勇與伊藤俊雄於 1932 年所作。圖片中標示出島名、主要的碼頭與「星柱」在地圖範圍外的方向。
總論:群島概說
西加走灣諸島是位於東京南方約 2000 公里處的一處核心地,昭和六年由大日本帝國異常事務處人類學課探險隊確認位址。此處為一個直徑約 135 公里的亞空間,進入門徑為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海上的閃電風暴,成功進入率約七成二。亞空間內部唯一熱帶氣候群島,並有四道垂直流向天空的海流,當地稱為「星空支柱」。此處的星空與基準空間的星象並不相符,受限於當代科技無法調查其細節。
此地居住有約八千名的原始住民:西加走灣人,語言與台灣花蓮港廳、台東廳的阿眉人高度相似。事務局的調查團隊於昭和六年至十二年間在此進行多次風土慣習調查,最終目標乃係取得稱為「撒哈特萊/寧靜鯨」的超常鯨種,以便扶持我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經營目標,然而長達七年的教化運動仍無法扭轉當地居民的意願,最終導致核心地居民與寧靜鯨群大量死亡的事件,是事務局在太平洋超常戰略中的一大敗筆。
西加走灣人共有七大番社,分布於群島內的十六個島嶼上,以下為各社原況。
社名 |
社名翻譯 |
分布區域 |
人口 |
社紋 |
大邦安社 |
根基社 |
大邦安島西部原野 |
約 2000 人 |
 |
大拉高灣社 |
高山社 |
大邦安島東部山區 |
約 1200 人 |
 |
德拉社 |
小河社 |
大邦安島西北沼澤 |
約 800 人 |
 |
吉巴奈安社 |
豐收社 |
阿拉巴奈島 |
約 1600 人 |
 |
伊娜安社 |
母神社 |
尼玳米雅贊南島、第一島環西北隅 |
約 600 人 |
 |
拉里耀蘭社 |
海洋社 |
巴吉薩蘭島、西部海域諸島 |
約 1200 人 |
 |
巴撒哈特萊社 |
牧鯨社 |
撒哈特萊安島、第二島環西南部、南部與東部 |
約 800 人 |
 |
西加走灣人的信仰為泛神靈信仰,又以母神「玳米雅贊」與父神「孚拉加贊」的互動為主軸。母神原先為凡間美女,在西方故鄉遭到身為海神之子的男神所擄婚,來到西加走灣建立群島和諸社族人,故在神話中,女神多象徵慈愛、人性、陸地與生命,父神則代表殘暴、不解風情、海洋與力量。當地神話亦以此開枝散葉。
個論:諸島紀事
西加走灣群島包含 17 處島嶼與 90 多處礁岩;此處定義的「島嶼」有二條件,符合任一項條件即可:
- 壹、調查當下有人口居住或駐守之陸地
- 貳、有淡水水源之陸地
群島共分成三部分:核心海域、第一島環、第二島環,情況如附件手稿所示。
本篇章將按照各島嶼,分別描述當地之地理、產業、名稱由來與傳說。
大邦安島 Tapangan
根源之地
大邦安島與台灣的紅頭嶼大小相仿,是西加走灣第一大島,也是唯一有海拔超過五百公尺山巒的地方。山區位在島嶼的東半側,西部則分成北邊的沼澤地、中間的平原灣,以及南邊的岩間湖,是群島中地形樣貌最多變的地方。島上最高峰為加大拉高灣山(Katarakawan),海拔約 700 公尺,由此處往西分支出兩條河流:往南流的加拉祿河(Kararol),抵達岩間湖後再經湖下方的暗渠入海。另一則是往北流的及能能曼(Cinemneman),在沼澤地西方入海。
大邦安島由於土地較大且環境多元,一共孕育了三個西加走灣人的聚落:大邦安社(總社/根基社)、大拉高灣社(高山社)、德拉社(小河社)。不同聚落間偶爾有地盤衝突,但大致維持和平共處的狀態。
大邦安社作為全西加走灣人公認的「母聚落」,擁有在太平洋諸蕃族中令人刮目相看的近兩千名人口,坐落於大邦安島西方的平原灣。平原灣的中心處為加加哈善(Kakahadan),意為「開闊地」,是各部落在年祭第一日時共同聚集、議事的大廣場。
大拉高灣社位於加大拉高灣山南方的一處山間盆地內,人口約一千兩百餘人。該地的社民較為兇悍,擅長狩獵、戰鬥、桀敖、不喜人近,令人聯想到我國接收台灣早期時,勇猛對抗的高山諸蕃。本社也產出各式獸皮、獸肉、土石,供應給以海洋型生活為主的其他村莊。
德拉社位於大邦安島西北側的沼澤地,人口約八百餘人。本社為西加走灣諸社中與外人交流度最高者,少數社民能習英語、尼德蘭語、他加祿語,並且是最早練習日語的聚落。本地多沼澤、土質適合製陶,陶器可供群島各處使用。西岸靠南處有一處碼頭,旁邊有歐洲木製教堂建築的遺址,是大航海時代時,荷蘭人在此一度建立據點的痕跡。
島名由來
西加走灣語中,「-an」結尾代表「……的地方」。故「大邦安」是指「根基、起源之處」。雖然本島有三個聚落存在,但即便是高山社或小河社也稱呼島嶼為「大邦安」。至於談話中提到「大邦安」時,究竟是指島嶼,還是社名呢?往往要以對話中的脈絡來分辨了。
各社社名由來
大邦安社之所以有這個名字(起源地的意思),乃是源自西加走灣人的創世神話。相傳上古時代,女神玳米雅贊乃是由非人類的男神孚拉加贊在西方的島嶼所捉,並來到此處海上,孚拉加贊賦予力量給玳米雅贊,兩人共同創造了群島、島民與鯨魚。本族人最初便是在大邦安島上誕生,往後播遷到群島各處。故本地為全族根源地,遂稱大邦安。
大拉高灣意為「高處」。
德拉為水珠滴下的狀聲詞(德拉—德拉—),意指此處有小河流過。
孕育眾生之地
社民相傳,由於玳米雅贊女神是遭海洋男神孚拉加贊所擄婚,原先並不樂意與之纏綿。女神要求自己身為人類,理應配有人類所能居住的土地,孚拉加贊便賦予一部分力量給玳米雅贊,讓她能憑藉自己的意願捏塑陸地上的景色。
第二次,孚拉加贊要求交媾,玳米雅贊又說此處天空太低,害怕行房時被天穹壓垮,孚拉加贊便從海平面抬升四道直達天際的海水支柱;天上星河的星星遂往下流瀉到海中。這些星星與鯨魚結合,便是「寧靜鯨/撒哈特萊」的由來。
第三次,孚拉加贊要求與玳米雅贊結合,她才勉為其難接受。兩人原先為了行房地點爭執不休,最後才決定在最大的島嶼與海洋交界的地方成事。此處便是大邦安島的平原灣,也是西加走灣族人起源之處。
阿拉巴奈島 Arapanay
豐饒處
阿拉巴奈島位於群島南方,島形左右狹長,南北較短。本島的山區位於南半島,四條河流自山區往北沖積出肥沃的原野,作為餵養群島居民的田園主力。島上唯一的番社為吉巴奈安社,意為「稻米充盈之地」,人口約一千六百餘人。此處的作物以白糯米與粟米為主,產量之大,除了供應各社溫飽外,尚可用以釀造各祭儀所需的甜米酒。
島上多水牛,統計約有四百頭,相當於家家戶戶皆有。關於水牛的來源,一說為荷蘭人引入,但也有些說法認為是島嶼創生之初便已存在。阿拉巴奈島是唯一犁作的區域,也是唯一圈養水牛的地區。
島嶼中段北側有一座山丘,社民稱為阿加走灣('akacawan)。我等多次詢問是否是「瞭望處 kakacawan」或「西加走灣 sikacawan」的意思,耆老皆說不是,而是古代傳說的人名。此處有一座大石,以此為基底興建有吉巴奈安部落之瞭望台,視野良好,可看到大邦安部落、撒哈特萊安島與北方的基奇浪安島。此處也生長有一種藍心白瓣,類似茉莉花的花朵,不曾為外界所見,稱為「阿加走灣之淚 losa ni 'Akacawan」。社民相傳將花朵拌成醬飲下,或化為染料配戴在身上,能保佑出入平安。
島名與社名由來
耆老 阿碧 · 洪歐思'Api Hongos 等人認為阿拉巴奈是「將有稻米之地」的意思,「Arapanay」相當於「A-ira-panay」。另一說是玳米雅贊女神來自一個稱為「阿拉巴奈安 Arapanayan」的地方,因女神思鄉情切才如此命名。伊藤先生特別留意到位於台灣台東廳的大麻里地方,同樣有卑南人的相同社名。故「阿拉 Ara/Ala」亦可能是「拿取」之意。若是如此,則島名應是「拾取稻米」之意。耆老們對我們的推論表達包容,並且對於何者為正確解答不甚在意。
吉巴奈安則如字面意義:西加走灣語中,「吉 ci」為「擁有、生長」之意;「巴奈 panay」為「稻米」之意;「安 an」為地點,意思同為「稻米充盈之地」,我等也因此將吉巴奈安社代稱為「豐收社」。
阿加走灣傳奇
相傳古代有一名兄弟,哥哥稱為拿慕三Namosan,弟弟稱為阿加走灣'Akacawan。由於弟弟較為貌美,備受女子們喜愛,惹得哥哥時常吃醋。
一日,拿慕三與阿加走灣一同外出打獵,拿慕三突然出主意,要求較量競走。阿加走灣擅長徑走,不疑有他,便答應哥哥要求,兩人往山頂奔跑。當阿加走灣奔跑到山頂處時,正好踏進拿慕三前一晚預先設下的陷阱,被咬住了腳腿。負傷的阿加走灣祈求哥哥拯救自己,卻被哥哥以巨石砸死,並被掩埋在巨石底下。此後,在阿加走灣山峰上生出一朵朵藍色核心的白花,據傳是阿加走灣的淚水變成。
拿慕三的下場如何呢?並非所有耆老都曉得。根據豐收社頭目的父親 古目 · 拉勇Komod Rayong,這位人物後來返回部落,因為沒有目擊者確認犯行,並沒有得到太多懲罰,但女子們紛紛議論是兄長忌妒弟弟而將之殺害,後來到山頭上看見遍地花朵,更使社民確定了這件事,最後拿慕三投海自盡。耆老補充,也有些社民認為阿加走灣是因為過於張揚、好表現而招致殺機,並非完全無辜。社民為了追思阿加走灣,以其上方的大石為基底興建瞭望台,盼其英靈能照看全社的居民。
尼玳米雅贊南島 Nitamiyacanan
屬女神玳米雅贊之地
尼玳米雅贊南島為西加走灣群島第三大陸地區域,其面積約是大邦安島的一半,並位於群島最北端。島嶼全境都被雨林區域覆蓋,島中央高而海岸處低。本島上僅有伊娜安社一處聚落,人口約六百餘人,位於島嶼南方偏西一隅。該社十分隱密,若沒有本地人帶領幾乎難以覓見。
本島被各社族人共同承認為女神玳米雅贊之「閨房」,並且是宗教儀式「女神祭 Olahan」的舉辦場所。島嶼深處有著一處自發湧出的淡水泉「母神之淚 Losa' ni Ina」,被認為是女神坐鎮的證據。水質檢驗發現此處的水中完全沒有致病菌或微形動物的存在。根據社民所說,飲用此處的泉水能保佑孕婦平安生育;絕大部分的族人在懷孕期間皆至少飲用過一次此處的泉水。帝國異常事務調查局曾屢次請求調查此地的泉水,但皆遭到社民拒絕。
在「母神之淚」附近尚有一處石柱祭壇,社民表示是祭拜玳米雅贊女神之用。祭壇周遭種植有大量芭蕉樹,種類與台灣島上一致。本島上的禽鳥、水果、花卉種類也在群島中居冠,上述特徵都被社民認定為「女神得天獨厚的設計」。
島名由來
「尼玳米雅贊南」即是「屬於 ni」「玳米雅贊 Tamiyacan」「地 an」。社民相傳,玳米雅贊女神與孚拉加贊男神開始創造群島陸地時,因玳米雅贊女神心嚮陸地生活,十分用心捏造自己的閨房,而使島上有著自己湧出的淡水泉,並種滿象徵魔法的芭蕉樹、培養各種花卉、水果、禽鳥陪伴自己。這也導致本地社民的巫術格外高強——花果、羽毛和芭蕉葉皆是西加走灣法術的重要道具。
「伊娜安」則是「母親 ina」「之地 an」的意思,又稱「母神社」。由於「尼玳米雅贊南」拗口,有些人也僅稱該島為「伊娜安」,而不影響語意。
母神社的起源/盧安與白鶺鴒的故事
本社社民宣稱自己的祖先原居住於大邦安社,因社民怠惰祭拜女神,出海時所蒙受的祝福不足,時常有翻覆之事。當時有名施法出色但體格瘦弱的巫師「盧安Roan」時常為社民祈福,卻又經常受到男子們的欺負。
一日,盧安聽見一隻白鶺鴒('akaciw)問他是否要離開島上,盧安表示有此想法,但不放心社民安危。這時,盧安與白鶺鴒聽到不遠處傳來哀號聲,原來是盧安的伴侶「昂愛Angay」正在被其他男性毆打。生氣的盧安施法詛咒那些在現場欺負昂愛的男子,千百隻白鶺鴒立刻出現,瘋狂地啄咬欺凌者。當白鶺鴒群散去,盧安與昂愛已經消失在北方的海上,後來就抵達了尼玳米雅贊南島,成為伊娜安部落的祖先。至於當時欺負昂愛和盧安的男子們,後來在出海時皆遭遇風浪而翻覆。
有趣的是,這起傳說在大邦安較鮮為人知,但普遍有男生在白鶺鴒面前應該行為端正,以免遭受滅頂之災的習俗。另外,有著昂愛雖與盧安相愛,但兩者都是男性的說法。然而兩個男性要如何繁衍出母神社的後代呢?這也是耆老所不解的。也有些耆老認為盧安是男子外表的女性,或者昂愛是女性,遭受侵侮而非毆打的說法。說法並不一致。無論如何,這起故事都起到了教育社民「不可欺凌體格弱小者」或「不可冒犯巫師」的作用。
本段資料由 RAISA-ZH 提供,並非《太平洋異常民族誌:西加走灣篇》內容。
1950 年,七名蛇之手成員透過未知的錨定奇蹟術進入西加走灣群島,並得出群島已無人類與 SCP-ZH-098 居住的結論。這支隊伍在尼玳米雅贊南島上的女神祭壇周遭發現了一百多人的遺體,無法斷定死亡原因。原先的伊娜安聚落則和其他西加走灣部落一樣淪為鬼城。然而,考慮到尼玳米雅贊南島的環境與伊娜安部族的隱密屬性,小隊並未完全探索該島上的每個角落。其最終報告仍然認定群島已無人居住。
自該次探勘後,所有進入西加走灣群島的嘗試皆告失敗。
巴吉薩蘭島 Pacidalan
日曬之地
巴吉薩蘭島為群島第四大島,其形狀接近圓形,四周散佈大量礁岩,導致其俯瞰圖形似太陽,故有「日之島」之稱。本島地勢大致平坦,與澎湖群島的柱狀玄武岩構造相似,森林區域不多,陸生動物體型也較小。淡水資源來自雨水,或是由社民蒸餾海水取得,其蒸餾的陶器與中國南方的設計類似,可能是由此技術改良而來。
本地為拉里耀蘭社(海洋社)的大本營,一千兩百餘人中約有三分之二居住於此地,其餘社民則駐守在群島西北側與西側的中小島嶼上。居住在本島上的海洋社社民也自稱「巴吉薩萊 Pacidalay」,指「日曬者」。村莊位於島上的西側偏南,並設有規模巨大的木橋系統,幾乎包圍該島西側的海岸線,將浮出海面的礁岩化為港灣的基石。
社民以漁獵、醃製、製鹽為主要生產活動,以此向其他西加走灣番社換取陸地資源與糧食。島上也種植有粟米,但不種植糯米。即便如此,糯米仍然在島上隨處可見,主要來自遷居其他島嶼的同社社民,或南方的吉巴奈安社。
海洋社也是算數學最發達的番社,即便是小孩子都知曉簡單的乘法。社民中約有一成是專業的商人,僅負責各島嶼間的物資交流,而不從事漁獵。
島名由來
誠如前文所述,本島的名稱即為「日曬之地」之意。
熟習台灣阿眉族舊慣習俗,與我在西加走灣群島調查的伊藤俊雄先生指出,台灣阿眉族中有一支「巴奇薩氏族 Pacidal」,意思同樣為「曬太陽」之意。該族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或許早於西加走灣人從台灣分支出來的時間?我們詢問當地耆老,是否聽過古代或西方有別社稱為「巴奇薩」?他們皆稱不詳,並說有關玳米雅贊女神從西方來到本地以外的事情,他們知道得相當少。然而,自古便偶爾有人宣稱,西方住著跟我族語言相通的人,倘若如此,有相同的地名應該也是不足為奇的事情吧!
最接近父神的番社
筆者甚感意外的是,「太陽」此一元素在台灣阿眉族的信仰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西加走灣族身上卻沒有這樣的重視;西加走灣族同樣認為太陽、月亮與繁星是神明,但卻並未如阿眉族信仰,將男/女生命與月/日作連結。相對地,本地人的信仰更多圍繞在海洋跟陸地的相互拮抗關係上:女屬陸、男屬海,以此對應女神與男神的身分。
或許也正因如此,在前面提到的數個番社競相爭論「誰才是最接近母神的族群」時,海洋社一支獨秀地宣稱是最接近父神:孚拉加贊的族群。儘管如此,本社社民仍然景仰母神玳米雅贊,但父神在此處的地位顯然提升不少。對於海洋社的社民來說,出海不能單獨祭拜母神,而更要優先祭拜父神,這與其他社的社民認為「父神無意理解人心」的邏輯略有牴觸。
對抗大型猛獸的事蹟
巴吉薩蘭島上流傳著許多社民對抗巨大野獸的傳說,包括巨大的鯊魚、兇猛的海龍、會飛行的水母等。這些生物存在的證據薄弱,但考慮到群島的異常性,並不能完全予以否認。鬥獸傳說的主軸千篇一律,唯有勇者的名號跟刺殺野獸的細節經常變動。耆老敘說這些故事時,經常向孩童強調自己身家與勇者的關聯性。
在海洋社的頭目 阿遛 · 哪耀Adiw Ngayaw 家中擺放有一根巨大的魚叉、一把比武士刀更長的生鏽刀刃,以及一支長矛,分別對抗鯊魚、海龍與飛行水母。頭目從不斷定誰家的說法更為正確,也不公開宣稱自己的家世跟各勇者之間的關係。然而,其他耆老皆會提到頭目的家族祖先便是其中一位勇者的後代。
撒哈特萊安島 Sahaterayan
寧靜鯨之地
不同於西加走灣的其他六個番社,主要都坐落於最大的四個島嶼上,巴薩哈特萊社(牧鯨社)所居住的撒哈特萊安島面積相對狹小。然而,此處仍然居住了四百人;該社的另外四百人則遍布各小島,或者在其他番社提供馭鯨服務。
撒哈特萊安島上有一座小山,番社坐落於山腳下,各戶緊密居住在一起,但仍有一處廣場,並且在廣場上有著特別搭建的棚網,棚網有不同色調,通常以藍色與白色為主,遇到特殊狀況則換成綠色、紅色、黃色、黑色等,並且與島上最高處所立的旗杆旗色相同。由於撒哈特萊安島接近群島中心處,各島都能藉由瞭望台看見旗幟顏色,用來知曉當日的寧靜鯨騎乘信號。
顏色 |
意義 |
藍色/白色 |
正常騎乘。晴天時放白旗,陰天時放藍旗。 |
紅色 |
發生騎乘事故,要求各社留意安全。旗號持續到隔天日出。 |
綠色 |
寧靜月,當月讓所有鯨魚休息,停止騎乘寧靜鯨。 |
黃色 |
緊急召回非必要騎乘,回到撒哈特萊安島。 |
黑色 |
鯨殤(有寧靜鯨死亡)。當日禁止非牧鯨社民的騎乘,即便是牧鯨社民也要減少非必要活動。 |
該島中央尚有一座淺池「眼睛 Mata」,可蓄積淡水,但不足以餵養全社,故社民同樣依靠蒸餾用的陶器來取得水源。嫌棄麻煩的族人也常直接駕馭寧靜鯨前往他島取水。
島名與社名由來
撒哈特萊(Sahateray)是社民用來稱呼本地帶有現實重置力的鯨魚的名字,意思為「用以寧靜者」,也是我等將之翻譯為「寧靜鯨」的由來。牧鯨社民有時也稱為「阿努伊 'anoy」,意思是「溫馴緩慢者」。少許時候會聽到社民稱本島為「阿努淹 'anoyan」,其與「撒哈特萊安 Sahaterayan」同義,即「寧靜鯨之地」。
同理,巴撒哈特萊社即「馭使寧靜鯨者」,而馭使的社民又稱「米巴撒哈特萊 Mipasahateray」,是各社搭乘鯨魚的必要助手。寧靜鯨只聽從牧鯨社的社民指揮駕駛;與其他社民雖然可以親切互動,但其他社民並不具備穩定騎乘寧靜鯨的技術。
另外,巴撒哈特萊社並不自稱「巴阿努伊 Pa'anoy」,並認為這是一種貶稱。各社嫌棄拗口時,可能會略稱為「巴特萊 Pateray」,包括社民在內皆不介意這種說法。
吞下星星的男女
社民傳說,在西加走灣人最初於大邦安島的加加哈善上誕生後第三代,有一對年輕的戀人:阿旮爾Akal 與 依努詩Inod,兩人十分相愛,但其戀情並不被父母允許。
一天,兩人在海邊發現一尾擱淺的幼小寧靜鯨,向幼鯨詢問之下,得知牠被孚拉加贊的猛浪打傷了尾巴,無法游泳,只能擱淺在島上。兩人於是花了六天照料這尾鯨魚,並將其命名為「哈特萊 Hateray」。第七天晚上,哈特萊的尾巴痊癒了,即將離開島上。這時,阿旮爾與依努詩的父母先後來到海灘,發現了正在夜間私奔的兩人,非常憤怒地威脅要拿石頭砸死三者。阿旮爾與依努詩立刻跳上哈特萊身上,並往西邊游去。途中,兩人經常被哈特萊甩下水,而被反覆拯救。兩人後來抵達了一座海中央的小島,精疲力竭而幾乎昏死。
這時,阿旮爾發現地上的一座橢圓形池塘,形狀像是人的眼睛一般;銀河正好通過頭頂上,將星星映照在池子中。阿旮爾試著舀水給依努詩喝,卻發現居然能撈起星星的倒影。兩人喝下水後,身體與哈特萊身上的星點一齊發光,自此之後能夠駕馭所有的寧靜鯨,並在此處建立了牧鯨社。
由於當時其他番社都未建立,只有阿旮爾與依努詩的後代擁有馭鯨的能力。然而,兩人仍然感念大邦安島上父母的養育之恩,故仍在事後與雙方父母和解,並且協助其他族人騎乘鯨魚,也成為牧鯨社後來世代傳承的任務。
迦迦尼參島 Kakangican
龍之地
迦迦尼參島為西加走灣第五大島,與芙伊珊島、飛特列安島並列於尼玳米雅贊南島西南邊的內環海域上。迦迦尼參島的構造與尼玳米雅贊南島類似,全境多為雨林,人口稀少,主要是來自母神社的居民,約五戶,五十人左右,多半從事狩獵。島嶼西南方的岬角處較無植被生長,鋸齒狀的灣口,適合捕撈,並且盛產貝類。此處亦有海洋社的漁民前來捕撈,雙方偶爾會起衝突,但並不嚴重。
島嶼中心處與海岸線皆有多處洞窟,被認為是大型爬蟲類:kangic 的故居,因此將島嶼稱為「kakangican」,意指「有關龍之地」。然而,我等在島上探勘多次,尚無法發現能夠證明這種大型爬蟲類存在的考古證據。社民表示龍在數百年前便絕跡了,如今早已不見蹤影。
深山之龍
為母神社傳說。相傳玳米雅贊女神在本島上餵養了一頭會說話的龍,並且帶有能讓人類的願望成真的魔法。然而,神龍的巢穴在島嶼的最深處,想要得到許願的機會,必須通過三道考驗,然而,所有前去挑戰的人皆不曾回歸。
一日,母神社少女 幾娃Ciwa 發現自己的母親病重,巫醫認定她只剩下不到七天的壽命。幾娃決定獨自航行到迦迦尼參島,向神龍許願。
在島上,幾娃首先面臨了毒蜂坑的考驗,但她發現毒蜂會避開有煙的地方,便在洞口燃燒一種薰木,安全度過蜂巢。接著,她來到一處無法攀爬,無法繞路的陡峭懸崖,受困了兩天,卻發現下午的某個角度下,能看到瀑布後方仍有陰影,幾娃鼓起勇氣穿過瀑布,發現一座洞穴,便在洞穴深處遇見了神龍。這時候,神龍給出最後一個考驗:只要能碰到牠的牙齒卻不被牠咬死,就讓她許願。說完,神龍便撲了過來,在洞穴中瘋狂追趕幾娃。幾娃急中生智,拿出幾個飯糰往神龍身上丟,神龍也就吃了下去,卻不知道飯糰中藏著石頭,痛得大叫,並撞到了洞穴的頂端,倒了下來。幾娃趁機爬過去,握住神龍的牙齒,取得了許願的資格。
服輸的神龍後來將草藥的知識傳承給幾娃,並讓她把這些智慧帶回女神島上。在服用了神龍的秘方後,幾娃的母親很快地痊癒了。幾娃也把旅途中發現的知識傳承給社民,這也是母神社懂得採蜜的由來。
然而,在那之後,會說話的神龍便不見蹤影了,島上只剩下不會說話的普通龍。這些龍後來慢慢絕跡了,一些社民認為是因為神龍把草藥的智慧交給幾娃,而自己的族類不知道如何治癒自己的緣故。因此,母神社的祭司也有著龍祭(Patakangic),用來敬奉曾經在島上的龍族靈魂。
海洋之龍
為海洋社三大勇士傳說之一,版本眾說紛紜,此處採頭目的舅父 里鬧 · 阿昂厄斯Linaw A'anges 的說法。
上古時代,海洋社青年 瑪威希 · 朗目Mawisi Langmo 跟著父親朗目出海捕魚,木船卻被一擊打翻,父親也被打死。瑪威希發現是一尾巨大的海龍,吃掉了父親的遺體。悲憤的他趕緊取走父親留下的大刀(據說朗目本人十分高大粗壯,但瑪威希較為瘦小),游到附近的島上,獨立生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島上訓練許久後,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健壯的男子,並打造了一艘新船,下海找海龍復仇。
瑪威希在海上駛船許久,遲遲沒有發現海龍的蹤影,駛著駛著就靠近了故鄉:巴吉薩蘭島。這時,他看到家鄉的島上濃煙飛竄,尖叫四起,上了島便發現海龍正在破壞自己的家園。瑪威希二話不說便拿著大刀爬上龍身,試著砍下龍頭。掙扎的龍身將瑪威希重摔在地,撞斷了瑪威希的脊椎,但瑪威希仍然死抓著海龍,並且在海龍逃回大海之前,用右手的大刀插入海龍的後頸,左手則扯斷了一棵椰子樹,島下的樹幹壓垮了海龍的脖子,讓牠動彈不得。瑪威希最後用大刀砍下海龍的頭,龍頭掉進水中染紅了海水,而瑪威希也斷氣身亡。
瑪威希的女朋友(敘事者忘記名字,其他版本多聲稱為「法里沫Falimo'」)對此泣不成聲,抱著瑪威希的大刀三天三夜,後來不媾而孕,生下兩個健壯的兒子 瑪乃耀Mangayaw 與 霍改Hokay,便是今日海洋社頭目的祖先。
芙伊珊島 Foisan
星之地
本島位於迦迦尼參島西南偏南方,相隔不到五公里遠,海底應有陸橋相連。本島島中央有一處巨大潟湖,與島四周的海域都充滿海葵、珊瑚等海生植物。島中央的潟湖約五平方公里,幾乎占據島面積一半。由於在夜空下會映照出完整星空,因此稱為「Foisan」,「Fois」即「星星」之意。
本島南端有海洋社社民七戶定居,北端有母神社社民五戶定居,雙方很少有地盤衝突,且因為地貌貧瘠,無法耕種,彼此間常共享資源,關係亦較雙方的本社更為融洽。
星辰之神的造訪
相傳上古時代某時,星辰之男神 林麥Rinmay 與拂曉之女神 巫妮哈Onihar 曾造訪玳米雅贊女神,並透過東方的星空支柱降凡,在這座島上作客,並在拂曉時從西方離開。由於巫妮哈本身便是司掌拂曉的女神,必須急急忙忙從西邊跑回太陽升起的東邊,途中不小心撞歪了北邊的星空支柱。這也是為什麼北邊的星空支柱並不在正北邊,而往東歪了一些的緣故。
(我們問:為什麼不從北邊的星空支柱離開就好呢?比較近呀!耆老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調查在歡樂中結束。)
備考:花蓮港廳的南勢阿眉蕃將巫術與破曉之女神稱為「巴蘇妮哈 Basunihar」,而太巴塱社亦稱星空之神為「利拿麥 Rinamay」,是否與此處傳說有關連性?(伊藤先生的疑問)
受困的寧靜鯨
當地社民表示,一次風暴過後,有一尾寧靜鯨被大浪打進潟湖,無法脫身。當時島上社民各自回到本社,請求本社壯丁與巫醫幫忙,花了半個月才把寧靜鯨弄出潟湖。當時還給鯨魚命名為 卡莉阿飛赫Kali'afih,指她喜歡吃米糠的意思。由於她的背上有被大浪拍打時,撞到礁岩的傷痕,非常好辨識。每當母神社與海洋社民有所衝突時,她就會現身,提醒當年兩社社民是如何齊心幫助她脫困,不應恣意爭執。這尾鯨魚直到三十年前才逝世,當天幾乎所有的母神社與海洋社民都來到本島弔唁,成為一段佳話。
飛特列安島 Fitilian
閃電之地
本島位於芙伊珊島南邊,巴吉薩蘭島西邊,走向幾乎呈南北,島嶼狹長且遍佈礁岩,島上植被稀少,僅有海岸植物零星生長。該島做為巴吉薩蘭島往西邊小島群的第一中繼站,住有約十戶,一百餘人。島上社民除了漁獵外,也負責在潮間帶採摘海菜、螺貝。穀物糧食則完全仰賴海洋社本社提供。
島上有一類水果,外表紅豔且帶有角狀突起,大小相當於鴕鳥蛋。其長條狀葉子十分厚實,而且帶刺。果實剖開後有灰色果肉與黑色的籽,味甜。外界尚不曾看過這種植物,但廣受各島族人喜愛。這種果實被當地社民稱為「hengos」,但在東邊各社並非人人皆知,有些人僅直接說是「來自閃電島的果實 heci nai Fitilian」。
閃電之地
本島稱為「閃電之地」,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島嶼形狀狹長、地表崎嶇且周遭海岸多尖銳礁岩,讓人想起閃電兇惡懾人之感。另一說是此處為玳米雅贊女神與孚拉加贊男神吵架之處,雙方使用閃電發洩脾氣,劈在海上而成。
及浮定安島 Cifotingan
魚富之地
本島位於巴吉薩蘭島西南偏南方,島形似魚,可見魚尾與魚眼。其中魚眼處為一個小岩湖,內部同樣有螺貝、海菜等潮間生物。此處居住六戶人家,鮮少與海洋社本社居民來往。當地有著特別的魚神信仰,並設有魚神祭壇。除了海洋社本社之外,其他番社並不認可這樣的作為,但很少干涉。
本島社民對牧鯨社厭惡有加,甚至超越海洋社本社的社民。當地居民經常自力揚帆至東南方的阿拉巴奈島,與吉巴奈安社直接換取糧食。
魚之地與魚神
本島無論島形、產業都與「魚」息息相關,其名稱自不必多談。魚神「飛罟飛罟 Fikofiko'」則是當地特別信仰的神祇。當社民長期捕撈成果不佳時,就會在此處獻祭豬隻來滿足魚神。
魚神的祭壇位於村落南邊的一處巨石西方,並以一顆石頭為神像,石頭高一米二,形狀勉強像是一尾直立翹尾的鯉魚或鯛魚。詢問當地社民這個祭壇在此處存在多久了?社民說大約有十代了,換算後約莫是五百年的歷史吧。不曉得是不是祭壇長期背對太陽的關係,待在該處經常容易感到陰涼。
及伐屋安島 Cifaoan
蟲獸之地
本島為巴吉薩蘭島在西方海域的第二層中繼站,僅有三戶,我等調查時有二十五人居住。當地社民說此處過往有更多人居住,直到近百年紛紛搬出,他們應該也很快會搬走吧。島上的糧食幾乎仰賴牧鯨社運輸,並與該社居民交情甚好,甚至超過海洋社本社。
島上沒有特殊的資源或作物,捕撈情況與海洋社所經營的其他島嶼相去不遠,便不贅述。
飛天水母的傳說
本故事是海洋社三大勇士傳說之一。雖然傳說發生在及伐屋安島上,但我等是在巴吉薩蘭島上採集到完整版本。敘事者是海洋社頭目的同階層友人盧木 · 厄信Romo' Esin。
據說古代有一日,西方的海中出現了一道紅潮,往東方掃來。海洋社社民下水檢查,發現是多如繁星的水母大軍,頻頻放電,碰觸到的人都會立刻斃命。這時,社民看到遠方出現紅潮後方還有一顆大紅球漂浮在空中,像是空中有兩顆夕陽一樣。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飛天的水母。
海洋社青年 拉力勇Laliyong 認為凡是會飛的東西,都可以用弓箭射下,而他正巧是海洋社內少數會使弓的人,便前去挑戰飛天水母,然而巴吉薩蘭島距離水母太遠,拉力勇便冒險穿越西方的海域,來到非常接近紅潮的及伐屋安島,並用弓箭射擊天上的水母領袖。未料,一般的弓箭對抗巨大的水母並不奏效。拉力勇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兜襠布纏繞島上相鄰的兩棵椰子樹,化為彈弓,並以身上的長矛做為箭簇,射穿了天空中的水母之王。紅色的水母之王在空中噴氣旋轉,落入海中,其他的水母見狀便害怕地折返,返回西方。
拉力勇的矛現在便陳列在海洋社頭目的家中,而海洋社的頭目祖先便是拉力勇的表兄弟——是因為拉力勇不願意做為領袖,讓給其兄弟的緣故。
撒瓦利安島 Sawalian
至東之地
撒瓦利安島位於西加走灣最東處,大邦安島正東方。本島境內多森林,有雨水匯集而成的淡水湖一座,居住有來自高山社的人家五戶,以及牧鯨社的駐守者三戶。當地人也常以島名自稱「撒瓦利安人」,亦即「最東之地的人」。本地社民從事各種活動:漁獵、狩獵、農耕,也與外界貿易,相較於其他島嶼,自給自足的能力更勝一籌。島上也有岩石祭壇的遺跡,但今日已沒有在此處祭祀的習俗。問到原先的祭拜對象時,本地社民也不肯定,僅懷疑是朝拜太陽所用。
追逐太陽的男子
這個故事係在撒瓦利安島上採集,但敘事者表示是傳自高山社本社。古代有一名男子(名字不詳),因在日出時,陽光不甚明亮的狀況下看見太陽女神的面容,心生羨戀,但又明白人類無法飛上天空,故打造一艘有帆竹筏,心想:太陽每天都自東方升起,在她升起前於海面相見,機會最大,便往東方持續航行。不知道過了多久,連家鄉與大邦安島都看不到之後,發現太陽女神仍然遙遠,非常灰心地折返。
男子年紀稍大後,與社中女子相戀並成婚,但自成婚後天空便遲遲不曾放晴,時間一久,社民擔憂莊稼會枯萎,但沒有人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時,妻子生下一位小女孩,笑容十分燦爛。兩人立刻舉高女兒,向天空說道「從今以後,我們的女兒便叫做 太陽Cidal!」令人驚訝的是,天空便在不久後放晴,陽光從此普照大地,收成也得以保存。
比那奈庵島 Pinanayan
許願之地
本島位於阿拉巴奈島西方約三十公里處,僅有牧鯨社青年輪流駐守,每次駐守約一個月。該島的形狀形似火山口,缺口較低處朝東,深度約五公尺,底部平坦,有茂密的植被,並設有石柱祭壇。
儘管此地偏遠而資源稀缺,由於本地的傳說故事,成為牧鯨社青年們爭相交替值勤的地方。
女神的祈願
上古時代的某一日,玳米雅贊女神與孚拉加贊男神再次爭吵,海上瞬間揚起數一數二猛烈的暴風雨,幾乎吞沒諸島。女神被海浪拍打到此地,躲進本島的火山口中避難,卻又害怕風浪吞噬群島與上面的子民,遂在此處歌唱祈禱,期盼夫君能盡快消去怒意。女神的歌聲吸引了男神的注意;男神來到此處後,探入火山口內,風雨便很快平息了。翌日,女神從火山口中走出來,身後留下一片綠意。
與心上人在一起的魔法
相傳由於此地曾是女神與男神交媾卻未生育的地點,對於未婚的戀人而言是好的象徵,故自古有「來到比那奈庵島留守的未婚男女能夠長相廝守」的謠傳。然而,也有喝醉的耆老向我表示,這僅僅是因為孤男寡女離開本社遙遠,必然發展的結果。然而,就結果而論,此地的「魔法」應該仍相當靈驗吧!島上社民中,約半數是在此處執勤後相戀成親呢。
巴拉告灣島 Palakawan
丟垃圾之地
本島地形與比那奈庵島類似,為中間下陷的構造,四周外環處南高北低,站在盆地北緣可直接望見巴吉薩蘭島。
本島僅由牧鯨社青年駐守,島上無產業。此處擺放有類似台灣蕃族的人頭架八座。根據社民所說,七座原屬各社的人頭架已有十代的時間不曾更新,位於中間的人頭架較新,供奉在近五百年內侵犯群島的外人戰俘,或是在群島間犯下無法饒恕之行者的頭顱。
牧鯨社青年在此處每年執勤一個月,因為害怕鬼魂作祟,多半視為惡缺。除了牧鯨社青年與各社巫師之外,其他番社的社民一生幾乎不會踏足此處,害怕冒犯古靈或招致厄運。
馘首之地
即便「palakaw」是指「丟棄垃圾」之意,社民對待這些頭顱骨的態度並不輕蔑,而是慎重看待。無論先人或外人曾犯下何等罪過,都已用生命償還,應當被好好供奉。
據耆老所說,西加走灣族人在十代以先仍保有獵首之習,然而在一場大劫後,各社人口幾稀不存,故各社在經過女神之靈同意後,決議中止各社間的馘首習俗,但對於公眾認定的罪人與外人,仍可取首級。
馘首後的人頭似乎不加以處理,直接放置於人頭架上,任其風吹日曬。此處的頭顱保存狀況不一,最古老者已完全化為骸骨或乾屍,較新鮮者仍可看見皺縮的五官與毛髮,看起來是歐洲人。海洋社青年 阿利克 · 馬仄兒Arik Macel 表示這是一名對已婚社內婦女輕慢的外人,放置至今只有十五年爾。
血肉民族的玷汙
相傳距今八至十代之前,曾有一支操縱血肉魔法的白皮膚軍隊從南方的海上出現,並且造成大量死傷。由於敵人能夠操縱已死者的遺骸,並且將各社曾經引以為傲的人頭架扭曲成妖魔的形狀,讓社民感到噁心受辱,不願再祭拜遭到玷污的頭顱。這場戰爭後來在寧靜鯨群與海況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社民稱為「海血之戰 Kalo'od no remes no riyar」。受到異變的頭顱仍有一副留在島上中央的人頭架上,其右額與左後腦勺處皆有如骨瘤腫脹的痕跡,使頭顱骨變成一般社民尺寸的四倍大,並且有七或八個右眼窩。
事務局曾經記載了十九世紀中葉(文久年間)的一起事件,一名稱為大橋八五郎的美利堅日本人和他的白種人長官共同殖民了位於南太平洋的異常番地;此處的社民熟習血肉之術,並且皮膚顯白。或許兩者之間有著關聯,甚至是征戰活動?
備考:我後續在「波利尼西亞阿迪泰特共和國」的調查證實了先前的假設;西加走灣族人曾經在古代與該國發生戰事,但由於雙方在古代皆無信史,有關這起事件的細節幾乎都亡佚了。這仍然顯示太平洋地區的各民族早在古代就有豐富的互動,我將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討論這些關係。
撒律格茲安島 Sarikecan
戒律之地
撒律格茲安島位於芙伊珊島以西約 20 公里處,尼孚拉加贊南島以北約 12 公里處,是海洋社社民訓練男子紀律階層的場所。海洋社對男性紀律階層與男子氣概的要求在各社間居冠,並且要求 10 到 13 歲的青少年(稱為「Masoficay」)在此處接受媲美軍國教育的訓練。除此之外,其他社的社民也偶爾有要求家中男兒至此處,由海洋社兄長代為訓練的情事發生,但牧鯨社為例外。
由於受訓期間的戒律(rikec)繁多,故此地稱為「戒律之地」。傳說若在此地破戒,將引來海神及男性之神孚拉加贊的怒意。
撒律格茲安島上多為荒涼礁岩,植被稀少,沒有生產活動。此處漁獲量也有限,在從事漁獵訓練時,社民經常帶領訓員到其他由海洋社主司的島嶼。島上尚有茅房數座,稱為「Pasofican」,每年由教官指導社員重新搭建。
禁慾之地
本島上戒律繁多,其中一項是不可行情愛之事,亦不可自瀆。鑒此,女性幾乎被禁止來到島上,即便是協助補給資源,也僅能停留在竹筏或寧靜鯨上,不得登島。然而教官們告訴我們,私底下仍有訓員竊行淫瀆之事;只要不是同性相姦或大膽妄為,教官並不會阻止。另外,謠傳訓員在自瀆後,孚拉加贊男神仍然看在眼中,翌日的運氣或訓練表現就會變差,而容易遭到毒打或責罵。海洋社祭司 哈勞 · 塱逆斯Hadaw Langis 笑稱巫覡之間沒有這種傳說,但訓員仍十分迷信,形成各說各話的有趣局面。
其他戒律
教官與訓員之間的約束頗多,無法逐一列舉。此處舉帶有迷信、宗教或傳說性質的案例爾。
- 入睡時間不可進食,以免引來野獸或妖怪作祟
- 站哨時間不可打瞌睡,以免靈魂被妖怪偷竊
- 若夢到島上的人死亡,不得直接告訴當事人,而要稟報教官,由教官代為轉達
- 訓員中有人下痢、熱病、風寒時,暫停訓練,回到巴吉薩蘭島上祛邪治病
- 暴風雨時,由教官帶領訓員祈禱,但不得超過二日。超過二日時,請巫師前來祈晴
- 保養獵具時,需每日與獵具對話,祈求獵具之靈庇佑出海順利
- 有人喪命時,休訓一日,並禁食至翌日日出。島上所有教官需在左臂劃一刀,滴血於地以表歉疚
自盡的男孩
相傳五十年前,一名海洋社少年與青梅竹馬約定在其訓練完成婚,對方卻提早改嫁,致使少年哭乾雙眼,無心受訓。由於此事並不罕見,教官多不以為意,並嚴加責罵,要求少年振作精神。不料一日訓練期間,少年失蹤,後被發現浮屍於該島西北方,礁岩上有斑駁血跡,疑似跳海撞破頭顱所致。此後海洋社嚴格要求社內年輕女性不得與未訓成男子訂定婚約。若遇訓員感情之事,亦不得加以拷打責罵。
海女
島上訓員與教官間經常流傳鬼故事,其中以「海女 Hafiya」最為盛行。傳說海女是孚拉加贊神自瀆的精液化來,與孚拉加贊相同,能轉化為人形與人類互動。海女經常穿著紅色服裝,外貌可媚可厲,尤喜化為男子的初戀情人,並在黃昏時分或夜間捉弄落單或站哨的訓員。海女從不在一人以上的場合出現,但人人皆見過。碰到海女時,切記不可與之互動,並盡快找尋同儕。若回報給教官,經常會被其戲謔或責罵。如果與海女互動,會失神數日,須帶給巫師祛邪,並受到責備。
尼孚拉加贊南島 Nifelakacanan
屬男神孚拉加贊之地
本島為西加走灣諸島中,住戶最少之一座,僅有海洋社巫師世家二戶居於此地,我等在此處調查時,島上僅有七人。此處巫師的生活與一般社民無異,仰賴海洋社與牧鯨社運輸物資,並提供占卜海象和風雨之情報,同時祈願兩社出海平安。即便此地巫師屬海洋社,對待牧鯨社與本社並無偏私,而是為全族照應與祈求孚拉加贊恩賜眾人。若有與孚拉加贊相關之咒蠱、病害,且各社無法解決者,亦會至此處尋求協助。
與第二島環諸島相同,本島多礁岩、少植被,社民種植番薯、芋頭等根莖類作物補充營養,穀物仰賴補給,淡水仰賴蒸餾。島上亦無特殊之地標,相傳是孚拉加贊男神塑造此地時,不甚在乎陸上生活而隨手拍打而導致。
島名由來
本地相傳是孚拉加贊男神之寢室;在玳米雅贊與孚拉加贊抵達此處海洋時,女神要求塑造陸地供自己所居,並被孚拉加贊賦予神力塑造諸島,其中尼玳米雅贊南島(女神島)便是女神的閨房。孚拉加贊亦對應此舉而塑造一座島嶼,稱之為自己的臥鋪,但僅是在海上隨意拍打而成,故此島格外貧瘠,且岩石尖端皆朝向北北西方。
海神蒞臨
遠古時代,孚拉加贊之父:大海洋之神 撒瓦塱Sawarang 曾突然造訪西加走灣群島,其海浪比加大拉高灣山更高,與星空支柱相仿,並遮蓋日月星辰光芒。社民無不恐懼,心想末日已至。所幸海神無意侵吞陸地,並且與兒子孚拉加贊男神對話後,化為人形來到尼孚拉加贊南島上,身高足足是社民的三倍,孚拉加贊的兩倍。兩人環遊諸島,所到之處都掀起巨大的浪潮,社民爭相躲避到山上或島嶼內陸。玳米雅贊女神亦親自出閨迎接丈人,但並不受到禮遇。撒瓦塱離開後的當晚,諸島風平浪靜到海面近乎靜止,星辰亦特別閃亮,宛如諸島漂浮於星空之中。此舉是孚拉加贊男神安慰玳米雅贊女神之故。
娑麗安島 Sorian
最小之地/小女兒之地
本島位於阿拉巴奈島南方約 16 公里處,亦是諸島有人居住之處中,最小的一座。該島由牧鯨社青年巡守,並作為南方哨站及中途休息點。島上為草原地,牧鯨社社民在中央處興建營地,並設有由光滑木頭平行鋪成的滾道,方便將物品運送到海上。由於這種滾道有類似溜滑梯的效果,也被青年們用於玩樂。(我與伊藤先生在此處玩耍時,因被青年捉弄推下滾道,不慎泡濕了數紙手稿,另外花了三日才補齊原先資料。)
娑麗安島也被稱為草藥之島。即便島嶼面積狹小,此處的可藥用植物豐富度僅次於尼玳米雅贊南島,又相對容易採摘,因此,除了母神社之外,各社巫師多仰賴牧鯨社運輸此地的草藥。
娑麗的故事
此處故事由豐收社採集。相傳古代有一戶人家,最小的女兒稱為娑麗Sori,只有普通人的半身之高。一日,娑麗在山上採草藥,忽然遭遇熊的襲擊,連忙躲進一個樹洞中,樹洞的下方竟然是一個坑道,並且直通南方山崖,娑麗便落入海中溺死。玳米雅贊女神見狀,十分憐憫這個孩子,便將娑麗化為一座島嶼,並在島上種植各式草藥。但因為娑麗個子小的緣故,島嶼面積也不大,成為諸島中的小女兒。
基奇浪安島 Cikilangan
森之地
本島為群島第九大島,島上全境為雨林,但此地甚久無人居住。由於島上叢林密布且鮮少有人踏足,居民多稱之為「多樹之地/森之地」。根據母神社耆老 羅噢 · 迦那劭Lo'oh Kanasaw 所述,此地古代稱為「基發露愛 Cifalo^ay」,意為「多花果之地」,但因古代詛咒,島上不僅植物不生花果,連人類踏足也會不孕。我等雖然對此等迷信抱持懷疑態度,但仍不敢以身試忌,僅由耆老口述得知島上情況。
拉露姆的詛咒
母神社古代有一女子稱為 拉露姆Lalom,其擁有美妙歌喉,能號令稻子收成、花朵綻放、果實豐碩,備受社民的喜愛。與之成親的是稱為 達路Taro' 的青年,英俊且喜好飲酒。兩人原先非常恩愛,並隨著社民移居到基發露愛島。
一日夜裡,拉露姆在半夜醒來,發現丈夫不在身旁,但遍地找不著對方,只好回頭睡覺。翌日半夜醒來,丈夫仍然不在枕邊,遍尋全島,發現丈夫正與一幫友人在海邊飲酒。第三日早上詢問丈夫,半夜不在身邊是為何,達路只回答如廁,並不願多談。第三夜,拉露姆假裝自己睡著,悄悄跟蹤到丈夫與友人相聚的地方,卻聽到丈夫宣稱,自己只是因為拉露姆能讓果實與穀物快速熟成的能力,能有取之不竭的酒釀,才選擇與她在一起。聽見這句話的拉露姆感到十分痛心,忍不住原地哭吼,並把嗓子唱啞。達路發現妻子聽見了自己的心聲,連忙稱自己只是逞口舌之快,但已經為時已晚。
翌日清晨,基發露愛島上的花朵悉數凋謝、果實腐臭、男子們發現自己的陽具萎縮乾癟,女子們也不再能行月事。受到詛咒的社民們四處尋找拉露姆與達路的蹤影,只發現島中央多了一處枯木與一座水潭,風中傳來啜泣聲。害怕的社民立刻撤離島上,並將此處列為禁地。此後,基發露愛島徒留茂密林木,改名為「基奇浪安」。
page revision: 13, 最後編輯於: 02 Jul 2024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