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帶有基金會現實感的一篇作品,在「醫助性死亡」的主題上也看得出其用心,而不只是拿安樂死為題材做膚淺的呻吟。雖然有關醫助性死亡的題材向來非常不容易掌握,本篇的著墨也能看出只是相關主題的初嘗試,但我非常想要鼓勵這類的探討寫作有更多的發展。
其他可圈可點之處包括對於ABC檢傷分級的創立,有效規避了現實規範的約束,但又不失其說服力。(短短一段話裡面充分的表達了ABC三個分級的用意也是非常精練的作法。)另外,灰色字體的使用作為薄弱的剪影,為主角的促安樂死過程增添了很多共鳴性與厚度。
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包括人物關係的模糊,自身完結的程度有點薄弱(也有可能是我對於這個系列的認識不是很充足;但在單篇閱讀下,鄧博士這個角色似乎有些重要卻刻畫得不夠立體。如果能更深的交代或多次提醒讀者,研究員水銀與鄧博士之間的工作或交際關係會更好)。對於不在繁中圈內的讀者,許多單位與MTF的名字也能夠在行文中補述,讓狀況外的讀者都能享受這篇故事,那就更好了。
同時,由於安樂死這件事在各國的合法程度不一,基金會的倫理委員會應該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規章,如果能有一份「核裂事件特殊安樂死程序規章」並作為小小的補充,或許能夠增添一層真實感與冷暖對比感。不過這只是個人幻想,不必顧慮。
無關緊要:注射比嗎啡更高效100倍的吩坦尼 Fentanyl或許能夠縮小劑量攜帶的空間;嗎啡造成的死亡主要是因為造成呼吸抑制,但觸摸頸動脈以確認死亡狀態也是正確的;如果能補上「呼吸趨於寂靜」之類的描述就超級無可挑剔的了((喔耶))
期待看到更多水銀研究員的蹤影與立體的人物刻劃((比讚貼圖))